过刊目录

  • 2003年 第3期
    刊出日期:2003-06-15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论文
    江泽民
    2003(3): 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论文
    祝铭山
    2003(3): 3-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论文
    叶传星
    2003(3): 11-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论文
    林来梵
    2003(3): 15-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论文
    余凌云
    2003(3): 19-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论文
    卢建平
    2003(3): 22-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论文
    张新宝
    2003(3): 27-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论文
    陈卫东, 李训虎
    2003(3): 31-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论文
    胡锦光
    2003(3): 36-4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宪法的核心是保障人权,宪法确认了一系列公民的基本权利,其主要依赖于法律的实施而得以保障。但在以下两种情况下,就需要通过宪法救济制度,保障公民的宪法权利:一是当规范性文件与宪法抵触时;二是当没有制定规范性文件将宪法权利具体化而公权力直接依据宪法作出具体行为时。针对这两种情况,各国根据本国的国情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宪法救济制度。近年来,我国发生了一些宪法事例,说明在现有基础上有进一步完善我国宪法救济制度的必要。
  • 论文
    莫纪宏
    2003(3): 45-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受教育权是我国宪法所规定的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但是,这项权利作为宪法权利应当获得什么样性质的宪法保护却是被我国宪法学理论研究长期忽视的问题。本文作者认为,受教育权作为一项宪法权利其受到宪法保护的基本内涵就是指立法机关在法律中有义务规定政府在公民受教育权实现方面应当具有最低限度的保障责任,而在政府无法承担有效保障责任的领域,公民应当享有充分的受教育的自由。在受教育权上确立政府的最低限度的保障责任目的就是为了使受教育权作为一项宪法权利具有对抗政府权力的功能,可以建立宪法权利至上的法治观念。作者指出,当前,根据我国宪法规定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权关键是要求政府必须为九年义务教育制度提供完全和充分的物质条件和制度条件的保障。
  • 论文
    林亚刚
    2003(3): 55-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共同犯罪中有关犯罪人的身份是争议比较大的问题之一,我国刑法理论上对此的观点林林总总,难以形成一致的看法。本文主要对争议较大,影响共同犯罪成立的纯正身份犯、不纯正身份犯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在研究中提出了法律身份与自然身份在具体案件中的理解,并对受身份影响犯罪的法律性质和刑事责任问题进行了探讨。
  • 论文
    王利明
    2003(3): 62-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者系统总结了各国学者对侵权行为概念界定的诸种学说,在深入探讨侵权行为与侵权责任关系的基础上,结合侵权行为法的发展趋势,从侵权行为的性质、特征、主体、对象、构成要件以及法律后果等方面,对侵权行为的概念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并作出了自己的界定。
  • 论文
    易军, 宁红丽
    2003(3): 72-8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强制缔约是私法自治衰落的表现之一,它不同与格式合同、命令合同。强制缔约可分为直接的强制缔约与间接的强制缔约两种基本类型,它的产生对既有合同法律制度形成了一定的冲击,是私法社会化的表现,体现了消费者保护的思想。我国民事立法不仅要确立各种具体的强制缔约形态,而且要建立起关于强制缔约的一般规则。
  • 论文
    王新清, 李蓉
    2003(3): 82-9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公诉案件为视野,探讨了刑事诉讼作为正式制度的几种合意:辩诉交易、程序选择合意以及证据问题的合意,分析了不同内容的合意的效力范围。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分析了刑事诉讼中合意制度化的理论前提:控辩平等、分权制衡、程序主体性等原则在刑事诉讼中的确立和全面制度化,并提出:我国目前的刑事诉讼结构尚未从实质上确立控辩平等、分权制衡的格局。程序主体性也不能从运作层面上得到贯彻,从而缺乏合意成立的基础:意思自治和主体平等,因此,当今刑事司法改革不应以彰显合意为重要内容,合意的制度化或合法化历程应当缓行。
  • 论文
    汤维建
    2003(3): 92-1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民事诉讼法中引入诚信原则的目的在于修正对抗制诉讼模式的过头之处。所谓“协同型诉讼模式”便是诚信原则的具体展开。我国民事诉讼法不仅有必要将诚信原则作为一项基本原则予以规定,而且还需要规定一系列的制度和规则将诚信原则落到实处。本文基此分析了当事人违背诚信原则的各种客观表现形式,并提出了防治这些行为的法律对策。
  • 论文
    黄京平, 朱云三
    2003(3): 105-1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就我国刑法关于未成年犯刑事责任的三个问题进行了研讨。关于未成年犯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段责任范围,作者指出,虽然现行刑法规定存在不足,但是这种不足应当由立法机关以法律修订的方式,而不是通过有违罪刑法定原则之虞的扩张解释来弥补,并建议参照俄罗斯立法模式对我国刑法关于未成年犯相对负刑事年龄段责任范围的规定进行修改。关于对未成年犯适用缓刑的问题,作者认为在遵守现行刑法关于缓刑的规定的情况下,可以通过适当放宽适用缓刑的实质条件的把握以扩大对未成年犯的缓刑适用。关于对未成年犯罚金刑的适用,作者认为应当在坚持罪刑法定和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基础上扩大对未成年犯适用罚金刑。
  • 论文
    尹飞
    2003(3): 115-1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者考察了各主要国家民法对合同成立与生效区分的态度及其成因,认为法律对这一区分的态度受到合意在交易中的地位、意思主义与表示主义、法律对法律行为本质的认识等因素的影响,并探讨了合同成立与生效区分的意义、合同的不成立与被撤销之间的关系等内容。在此基础上,揭示了我国《合同法》区分合同成立与生效的法理基础及《合同法》相关规定的不足之处。
  • 论文
    朱景文
    2003(3): 125-13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第一部分论述开发国际标准的背景和国际标准的功能;第二部分回顾近年来开发国际标准,包括技术标准、公司治理标准、金融监管标准、反洗钱和恐怖分子融资标准、商业贿赂标准、信息透明度标准、证券监管标准、保险监管标准、会计和审计标准的实践,以及中国在相应领域的法律改革;第三部分探讨国际标准的性质,指出国际标准是否具有法律拘束力,是“软法”,还是“硬法”,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第四部分讨论与国际标准和国家主权,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的国家主权相关的几个问题,包括制定国际标准过程的民主化,国际标准与国内环境,国际标准的执行方式,建议的方法和附条件的方法。
  • 论文
    余劲松
    2003(3): 138-1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世界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发展的客观必然趋势。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国际经济法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出现了许多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索的新变化和新问题。本文试从宏观角度,对经济全球化所涉的国际经济法的对象、国家主权、非政府行为主体、国际经济法的实体规定和执行机制等几个问题作一初步的讨论和分析。
  • 论文
    余民才
    2003(3): 145-1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卫权是国家抗拒外来武力攻击的固有权利。武力攻击是具有严重性质的非法使用武力形式,包括严重的越界恐怖主义袭击。行使自卫权所针对的对象是发动武力攻击的国家和恐怖主义组织这类非国家行为者。自卫权可在受武力攻击的当时或停止后及时付诸实。只要满足必要性和比例性标准,自卫的武力行动都是合理的和正当的。国家行使自卫权与安理会履行职责共存,但安理会采取的维持和平与安全的必要办法可以终止国家的自卫措。国家有义务将其自卫行动立即报告安理会,而没有报告并不使自卫措施无效。
  • 论文
    冯军
    2003(3): 156-1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就历史而言,两大法系早期的刑事判例在法渊地位与拘束力上有着天壤之别,但是随着两大法系的互相融合,刑事判例在不同法系中的法渊地位与拘束力之间的差别开始逐渐缩小。笔者经过分析两大法系刑事判例历史嬗变过程,认为一方面基于对法规范稳定性的考虑以及对公民权利的保障,禁止法官创设罪行规范,定罪量刑严格依据刑事制定法进行;另一方面又充分发挥法官在刑事审判中的能动作用,肯定刑事判例的价值,这无疑将是两大法系法律样式发展的最终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