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06年 第1期
    刊出日期:2006-02-15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论文
    罗豪才, 毕洪海
    2006(1): 1-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从治理的角度,综述了国外有关软法方面的研究资料,介绍了软法的概念、特征、软法的分类、对软法的批评和回应、软法的价值、软法和硬法的关系等内容。最后,简要指出了软法研究对于拓宽法学研究视野的意义,以及公法特别是行政法如何回应软法以及合作治理的发展。
  • 论文
    高铭暄
    2006(1): 13-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刑法,同任何法律一样,都以调整社会关系为职志。由于刑法调整社会关系的广泛性和片断性使然。刑法应当因应社会结构的变迁而变化,政治、经济、文化的演变都会或多或少在刑法中看到影子。刑法是如何运用刑罚权的法律,它对社会关系的调整集中表现为刑罚权作用范围的扩张或者收缩、局部的强化或者弱化。在社会调整的意义上,刑罚权的配置和运作是主动的,当然应当保持谦抑的品格;但是,刑罚权的配置和运作应然趋向和实际效果,则受社会观念的指导和评估。同任何法律一样,刑法的任何变化都不是自发的,而是立法者对社会现实观察后的理性选择,是社会的客观要求。如此,当社会结构发生变化即发生“社会转型”的时候,刑法就应当作及时的变革,而这种变革也集中体现在刑罚权的配置和运作上。中国社会的转型,于今已是人所共见,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经成为我们的共同奋斗目标。如何确保刑事法制更好地保障中国社会转型的顺利进行,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稳定的基石,是一项重大的课题和任务。刑罚改革,如何更好地实现刑罚权的配置和运作,在实现这一任务的过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是这一课题的基本内容。本刊将“社会调整与中国刑罚改革之展望”作为本期视点,邀请国内知名刑法学者进行笔谈,旨在为中国刑罚改革提供理论脉络,并希望切实启动和推进刑罚改革这一重大系统工程。这项工程既要求我们理性的反思,又需要我们积极的创造,而这项工程的竣工将为中国社会的转型、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更积极、更有益的助力。
  • 论文
    陈兴良
    2006(1): 16-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论文
    张智辉
    2006(1): 21-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论文
    阮齐林
    2006(1): 24-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论文
    谢望原
    2006(1): 30-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论文
    朱景文, 叶传星
    2006(1): 34-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论文
    曾宪义, 郑定, 马小红
    2006(1): 39-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论文
    叶秋华, 王云霞, 顾荣新
    2006(1): 44-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论文
    韩大元
    2006(1): 49-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论文
    胡锦光, 刘飞宇
    2006(1): 53-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论文
    黄京平, 左袖阳
    2006(1): 57-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论文
    韩玉胜, 沈玉忠
    2006(1): 64-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论文
    姚辉, 燕林
    2006(1): 67-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论文
    刘春田, 阳平
    2006(1): 73-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论文
    龙翼飞
    2006(1): 77-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论文
    史际春 朱大旗 杨子蛟
    2006(1): 80-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论文
    林嘉, 黎建飞, 林海权
    2006(1): 86-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论文
    周珂, 曹霞
    2006(1): 89-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论文
    汤维建, 郭士辉
    2006(1): 93-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论文
    陈卫东, 刘计划
    2006(1): 97-1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论文
    刘品新, 刘晓丹, 孙凰, 王玉清
    2006(1): 102-1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论文
    朱文奇
    2006(1): 106-1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论文
    徐青森, 杜焕芳
    2006(1): 110-1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论文
    赵秀文, 谢菁菁, 续俊旗
    2006(1): 114-1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论文
    陈耿, 傅达林
    2006(1): 118-1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论文
    吕世伦, 任岳鹏
    2006(1): 121-1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法的“以人为本”的实质必须体现在法体系的各个部门之中。根本法(宪法)应以人的普遍人权为本;私法(市民法)应以人的市民权为本;公法(公民法)应以人的公民权为本;而社会法作为新近产生的一个部门,应以人的社会权为本。
  • 论文
    姜栋
    2006(1): 129-1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从清末自治运动的视角,论述了清末宪政改革运动,揭示了清末宪政改革的实质是“宪政工具主义”,探讨了清末宪政改革失败的根源在于中国传统思想中宪政价值理念的缺失以及中央集权形势下的同质多元的社会发展结构形式。
  • 论文
    王玲
    2006(1): 136-1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企业社会责任是建构现代企业与社会和谐关系的一种重要思想和制度。新修订的《公司法》第5条首次在法律中明确了公司(企业)的社会责任主体地位,无疑是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法制化建设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成果。然而第5条毕竟是一个原则性条款,旨在宣示一种价值取向和行为标准,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涵义、性质、特征和内容等并没有明确地予以界定。本文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涵义,性质,特征和内容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最后给出了作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界定。
  • 论文
    黄松有
    2006(1): 143-1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者认为,物权法应对“物权优先于债权”做出原则规定,而对“公共利益”不宜做出概括性界定,赃物等权利归属适用善意取得制度,添附、法定居住权和意定居住权都应在物权法中加以规定,在债务履行期满前不得订定流质或流押合同,抵押权的追及力应在物权法中加以规定。
  • 论文
    何家弘
    2006(1): 149-1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世界各国陪审制度的历史表明,陪审制度虽然在一些国家走向衰落,但是在许多国家仍然保持了很强的生命力,而且在一些国家重新兴起。中国现行的人民陪审员制度需要改革,应该建立由人民陪审团、人民陪审员、专家陪审员构成的“三元一体”的陪审制度。
  • 论文
    胡塞·路易斯·德拉奎斯塔, 喻贵英译
    2006(1): 155-1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西班牙于2000年1月20日颁布了《5/2000法案》,规定了未成年人和青少年犯罪的所有实质性、程序性和行政性的干预规则,创建了综合性的刑事司法制度,该制度与自治区保护未成年人的社会服务相结合,为司法制度和司法措施提供了有效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