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04年 第6期
    刊出日期:2004-12-15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论文
    朱文奇
    2004(6): 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更加密切,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经济正式融入了世界经济体系。中国的发展一方面为世界发展提供了动力,另一方面对原有的格局产生了影响。在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背景下,中国如何进一步抓住机遇,利用可能利用的一切有利条件,实现更大的发展,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尽到自己的责任,成为大家关注、探讨的问题。国际法是国际社会交往的基本准则。中国的发展,需要在国际法的框架内进行。遵循国际法的要求,促进国际法的发展,利用国际法的保障,是中国发展的基本前提和条件。同时,国际法不是一种静态法,它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其内涵与外延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随着国际法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与扩展。本期以“国际法与中国发展”为题,约请相关专家从不同角度进行论述,期望引起更多的学者、专家对这一重大问题的更深入的研究,促进中国与国际法的共同发展,促进中国与世界的共同发展。
  • 论文
    车丕照
    2004(6): 7-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论文
    余劲松
    2004(6): 12-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论文
    余敏友
    2004(6): 17-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论文
    蒋新苗 郑远民
    2004(6): 22-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论文
    纪文华, 姜丽勇
    2004(6): 27-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论文
    吕世伦 蔡宝刚
    2004(6): 31-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人们以往对马克思法哲学思想的研究主要注重于经济基础决定法律上层建筑的主体论方面,而相对忽视了马克思法哲学思想中的另一重要内容即法价值论方面的探求。“以人为本”是马克思法哲学价值论中的核心思想,法律的发展要以人的人性、人的自由、人的权利和人的个体为本。马克思的这些法哲学思想对我们今天的法治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 论文
    胡旭晟, 肖洪泳
    2004(6): 38-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认识、理解和运用“法律文化”可以有两种不同(但又相互联系)的角度,一是把法律文化作为一种立场和方法,二是把法律文化作为一种论域和对象。作为一种学术立场的法律文化,它要求我们将法律看作是人类自身的一种生活经验,意味着对所有法律的一种同情的理解,它代表着一种看待法律的合理的相对主义态度,它象征着一种对待法律的整体性考察和开放的心态。法律文化作为一种立场和方法,旨在把法律看作文化的一个部分并通过文化来进行解释,其特征表现为经验性、整体性和综合性。其缺陷则在于作为立场和方法的法律文化往往强调文化类型的划分,力图通过不同类型的比较以强调“差异最大化”或者寻求同一性,且更易于带上研究者价值判断甚至事实描述上的前见。要克服这些缺陷,关键在于如何确立“可比较性”的标准。
  • 论文
    李元起, 郭庆珠
    2004(6): 48-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行政相对人平等对待请求权是行政法意义上的一种积极的私人公权利,其核心是同等情况的行政相对人应该得到行政机关的同等对待,避免遭受到歧视和不公。该权利的运用和实现不仅对行政权力的运行发挥着直接的制约作用,能够促使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行为时自觉遵循禁止行政恣意原则和行政自我拘束原则,同时也可增强行政相对人对行政行为的认同感。如何保障该权利的实现是行政法治进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现实课题,我国应该借鉴国外对该权利的保护,进一步完善我国对行政相对人平等对待请求权的保护和救济。
  • 论文
    彭凤莲
    2004(6): 58-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监督过失理论源于20世纪中叶的日本。监督过失责任的成立与一般过失在过失心理、行为的内容和因果关系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监督过失通常发生于企业组织内,事业单位、团体内也可适用。我国可以批判地吸收监督过失理论追究监督人(通常是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的监督过失责任,督促监督人恪尽职守、勤勉尽责,预防、减少恶性事故的发生。
  • 论文
    杨立新, 孙沛成
    2004(6): 65-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在对佟柔先生民法思想总体研究的基础上,对其著名的商品经济的民法调整对象理论,从前苏联民法理论和立法实践、马克思主义法律观特别是民法观、前苏联和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和实践、中国民法对苏联民法的发展和民法与经济法的激烈冲突以及本人著述的角度,对其渊源进行考证,并予以评析。
  • 论文
    蒋承菘, 翟勇
    2004(6): 75-8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针对学术界和立法实际工作中存在的对自然资源法律规范原则的不同认识,依据宪法的有关规定,阐明宪法有关自然资源法律规范的原则。在揭示自然资源立法客观规律、分析宪法与其他法律规范关系原理、回顾我国制宪历史的基础上,归纳出我国宪法确立的有关自然资源法律规范的五项基本原则,澄清实践中对上述原则的一些模糊认识,并指出理论研究和制度建设中有待完善之处。
  • 论文
    孟雁北
    2004(6): 81-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反垄断法禁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已成为各国的共识,但滥用相对经济优势地位行为是否也会受到反垄断法的规制则存在不同的意见。本文试图从商业银行收取自然人提前还贷违约金的事件和维护消费者权益的角度入手,探讨反垄断法是否规制和如何规制滥用相对经济优势地位的行为。
  • 论文
    李刚
    2004(6): 89-9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结合《税法学》和《财税法学》两书的出版发行,就中国税法学的现代化的标志、体系和差距等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的梳理,就中国税法学现代化的进路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 论文
    万毅
    2004(6): 94-1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前中国的法治建设徘徊在“建构理性主义”和“经验理性主义”两种路径之间。在这种语境下,具体案件有着微观和宏观的双重法治意义:一方面,它通过个案纠纷的解决发挥着秩序正统性的再生产功能,从而为法治的生成提供着微观基础,是构筑微观法治的基石;另一方面,它又通过案件审理中的技术操作检测着法治秩序建构的可能性,从而获得了反思宏观法治的契机,成为推动宏观法治发展、完善的阶石。因此,从中国足坛“黑哨”案,可以对现行刑事诉讼制度的诸多问题进行反思。
  • 论文
    林喆
    2004(6): 101-1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颖的理论一定是处于学科前沿的,因为它表达了该学科的最新样态,预示了该学科的发展趋势。以热点问题设章节,以前沿知识为内容、注重法理学学科建设和分析细微、环环相扣,是《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理论、方法和前沿》的主要特点。该书反映出社会主义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法理学界所取得的成果。方法的运用是观念和视角的体现。知识结构的单一性是国内法学研究者的普遍现状,改变这种现象仍存在着很大的难度。
  • 论文
    张希坡
    2004(6): 106-1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49年《中共中央关于废除国民党的<六法全书>和确定解放区司法原则的指示》,是对蒋家王朝最后“将”军的一招绝棋,同时也为解放区的人民司法工作指明了正确方向。这已是历史定论。但目前却有人对中央的这一指示提出种种质疑,如以所谓“王明起草”为借口,意图否定中央指示的正确性。本文以中央的文献为根据,结合历史实际,说明“中央法律委员会”是在党中央直接领导下的一个具体工作部门,不可能允许任何人假借中央名义发布与中央决定相违背的个人意见。同时说明“中央法律委员会”的变迁情况以及老一辈法学家对法制建设的意见和对国民党法律的评述。
  • 论文
    陈俊
    2004(6): 113-1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成功发展的高新科技园区,都离不开适宜其成长的法律调整。为此,需要对高新科技园区成长中的立法调整原理作出探讨,即总结高新区的成长规律,从理论上分析高新区社会关系的法律调整,具体区分我国高新区立法与科技立法,并对我国高新区立法之定位、指导原则以及走向等事项作出前瞻探析。
  • 论文
    戚建刚
    2004(6): 120-1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解决民主宪政国家在遭受严重的危机时,是否存在某种体制,使它强大到足以维护国家之生存,同时又强大到不至于危及宪政国家的基本原则的问题上,世界主要宪政国家的紧急权力体制经历了以戒严之制和围困状态之制为主体的古典法制时期到以授权法制为主体的新兴法制时期的演变。
  • 论文
    伯恩特·许乃曼, 王秀梅
    2004(6): 127-1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德国《矫正法典》为轴心,重点就法典内容涉及的权利均衡问题(矫正机构权利的限制和囚犯权利的保障)加以论证,同时,结合法典制定的基础、框架、特点及实践问题加以阐释,通过与美国《模范刑法典》相应部分的比较,进一步说明矫正制度现存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完善构想。
  • 论文
    张朝霞, 冯英菊
    2004(6): 133-1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详尽介绍了英国刑事司法改革的背景、宗旨、目标、步骤和具体内容;在此基础上,总结出英国刑事司法改革的五大趋势,并阐述了英国司法改革对我国司法改革的几点启示。
  • 论文
    朱岩
    2004(6): 145-1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德国侵权法上因果关系理论主要包括条件理论、等值理论、相当因果关系理论、规范目的理论和危险范围理论,实务中同时适用相当因果关系理论和规范目的理论。共同侵权因果关系的理论和实务具有特殊性。
  • 论文
    邵沙平
    2004(6): 153-1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不断推动国际刑法的变革。国际刑法的一系列制度性的变革都是通过缔结国际刑法公约来实现的。由于国际刑法公约约束国家也约束个人的二元性特点,这些国际刑法公约的缔结、生效和实施不仅对国际刑法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也对21世纪的全球法治产生深远影响。为了维护中国的根本利益和推进中国的和平发展,中国应在国际刑法领域进一步推动国际法治与中国法治的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