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态框(Modal)标题
在这里添加一些文本
关闭
关闭
提交更改
取消
确定并提交
×
模态框(Modal)标题
×
下载引用文件后,可以用常见的文献管理软件打开和编辑,包括: BibTex, EndNote, ProCite, RefWorks, and Reference Manager.
选择文件类型/文献管理软件名称
RIS (ProCite, Reference Manager)
BibTeX
选择包含的内容
仅文章引用信息
引用信息及摘要
导出
导航切换
法学家
首页
期刊简介
编 委 会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电子书
下载排行
阅读排行
E-mail Alert
RSS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过刊目录
2007年 第5期
刊出日期:2007-10-15
论文
全选
|
论文
Select
论文
论传统法的反思
曾宪义
2007(5): 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期“视点”力求从理论、法史的发展、部门法史等各个角度考察传统法对于现实法治发展的作用,探求法律发展的规律,阐述学术研究对传统法所应持有的态度。传统法研究实为法学研究的基础学科,传统法的更新与改造也是现实及未来法律发展的基础和平台。认真地对待传统法,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而且也是对现代和未来的珍惜。
Select
论文
如何面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遗产
武树臣
2007(5): 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Select
论文
关于传统法研究的几点思考
高鸿钧
2007(5): 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Select
论文
王弼贵无论玄学的自然法分析:兼论自然法与实在法的统属关系
郭冰九
2007(5): 1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主要以哲学史的分析方法,在对“贵无论”玄学历史资料疏理的基础上,用存有论、认识论以及宇宙观与本体论的思维方法,展现贵无论玄学中的天道观;通过分析贵无论玄学所体现的人生哲学、道德哲学、价值哲学,认识其中的人道论;最后使用“综合分析法学的方法”、“系统论的分析方法”和“比较法学的分析方法”,逐一分析贵无论玄学天道观与人道论的关系,并为之添加恰当的自然法内涵。本文将沿着由“以无为本”、“本在无为”到“崇本息末”、“崇本举末’’的玄理发展轨迹,研究王弼贵无论玄学思想中自然法、理想法与实在法之间的本体与现象关系。
Select
论文
实现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当代价值的方法论思考
蒋传光
2007(5): 11-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Select
论文
中国“古代民法”三题
张生
2007(5): 16-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Select
论文
谈谈对中国传统刑事法律的认识
姜晓敏
2007(5): 2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Select
论文
中国法传统在当代的命运
任强
2007(5): 24-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Select
论文
新康德主义法学三论
朱力宇, 刘建伟
2007(5): 29-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康德主义是康德哲学中伦理主义与形式主义的产物。而新康德主义法学,则是以继承和发展康德的法哲学为特征的欧洲西方法学流派,是新康德主义的社会哲学在法律领域中的应用。从新康德主义法学形成、发展和主要观点中,我们可以从某一侧面把握现代西方法哲学的历史演变与理论线索,对中国的法律现代化和法理学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学术意义。
Select
论文
知识产权与人权的关联辨析——对“知识产权属于基本人权”观点的质疑
郑万青
2007(5): 35-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知识产权是基本人权”的观点提出质疑,分析讨论国际人权文书与知识产权有关的规定和有关国家宪法文本中关于人权与知识产权的表述。本文研究其中所规定的知识产权的权利性质,认定《世界人权宣言》第27条和1966年《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第15条所规定的权利在性质上是(作为文化权利的)对知识财产的人权,它不同于作为财产权的知识产权。
Select
论文
行政指导之中的合法预期:对泉州工商局实践经验的考察与思考
余凌云
2007(5): 51-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泉州市工商局推行行政指导的实践为观察的标本,在比较日本行政指导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合法预期在行政指导中的表现与保护方式。
Select
论文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语境下谈我国刑法立法的积极与谨慎
郎胜
2007(5): 60-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打击犯罪的需要,刑法立法活动比较积极。由于快速发展过程中新的矛盾、问题、挑战仍将不断涌现,推动刑法不断发展的基本动因短时间内不可能根本改变,相"-3一段时期内刑法立法的活跃态势仍将持续。但刑法是把双刃剑,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把刑法的负面影响限制在最小范围,这也是提高执政能力的要求。要坚持刑罚谦抑原则,将刑法作为调整社会关系的最后选项,防止动辄主张动刑的泛刑法化倾向。可以预见,随着和谐社会建设不断取得进展,刑法立法的趋势会不断趋缓,刑罚力度将趋于宽缓。
Select
论文
论死者生前扶养的人的人的范围
王成
2007(5): 64-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讨论《民法通则》第119条中“死者生前扶养的人”的界定问题。最高人民法院本来采实际扶养说,但其公报公布的一个案例似乎对此有所改变。这种改变与法律解释方法有所不合。在立法论上,学者之间存在分歧。笔者认为,应当改采仅仅法定义务说,同时采严格意义的事实扶养说。
Select
论文
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险与民事赔偿关系研究
李明发, 王俊超
2007(5): 72-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险与商业险是两种性质不同的责任保险,二者具有不同的设计原理,对交通事故受害人赔偿时,后者与前者为补充和被补充关系。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险以保护受害人为目的,其赔偿不以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对事故受害人的民事赔偿责任为基础;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商业险的赔偿则以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的民事赔偿责任为基础。民事赔偿制度为受害人的损失提供最终赔偿保障。
Select
论文
中国经济法研究范式
蒋悟真
2007(5): 78-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经济法理论研究存在着严重的范式危机。热衷于调整对象之争,而难以跃出大陆法系板块思维束缚的樊篱;迷恋于国家权力情结,而忽视了经济法与市场经济的内治性及其与私法的相容性;陷入了经济学的帝国主义阴影之中,而无法构建经济法学自身的话语体系。经济法理论研究的拓展亟需研究范式的转型,实现从“调整对象”——“对象调整”、“权力一市场”——“市场一权力”、“经济一经济法”——“法律一经济法”的范式转换。
Select
论文
论公司董事责任的限制
任自力, 曹文泽
2007(5): 84-9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董事权力与责任之间的平衡是公司治理成功的前提之一。在董事义务与责任不断强化的情形下,及时出台相应的董事责任限制机制,确保董事责任的有限与适度是实现公司健康发展的必要。董事责任的限制途径主要有三:责任免除、费用补偿和责任保险,这三者都是中国公司法律制度欠缺的。
Select
论文
论和谐社会语境下的地方经济法治
史际春, 张扬, 冯辉
2007(5): 92-1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地方经济法治是地方经济的法治化,属于法治和地方法治的下位概念。分权理论和法治的地方性是地方法治的两个支点。构建地方经济法治应秉承以地方分权为基础、以中央集权为主导的理念,具体表现为四个基本原则:保证分权体制的科学性与法治化,保障、促进并创新地方经济权力,剩余权力归地方,分权需以地方民主和必要的中央集权为基础和保障。地方经济法治有利于构建和谐的中央与地方关系、巩固并促进和谐社会的经济基础、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Select
论文
个体生态环境权论
张晓君
2007(5): 102-1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个体生态环境权是指个体以适当的方式从生态环境中满足基本生活需要,以及享受适宜健康并保护生态环境的权利。其类型可以分为良好生态环境权、环境资源利用权、生态环境知情权、生态环境参与权、生态环境损害请求权等五个方面。
Select
论文
刑事和解与检察官客观义务
吴建雄
2007(5): 108-1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为逻辑起点,从法律意旨、本质要求、基本内容和机制保障等方面,探讨了刑事和解和检察官客观义务之间的有机联系,阐明了两者的同质性、兼容性、互补性和完善路径以及根植本土的域外借鉴所形成的中国特色,从而彰显了这两项制度的探索价值和生命活力。
Select
论文
交换的正义与分配的正义——纠纷解决途径的正当性基础解读
许尚豪
2007(5): 116-1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民事诉讼程序对于纷争利益的处理,主要是通过合意与决定这两种途径来进行的。合意实质上就是当事人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而与对方达成的利益交换契约,其正当性主要体现在利益交换方面,要符合交换正义的要求;而决定则是法院根据自己对于正义的理解,对争议问题作出的安排,其正当性则体现在利益的强制配置方面,应当遵循分配正义准则。在具体的案件处理中,两种正义经常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裁判结果的正当性基础。
Select
论文
论法律监督与控、辩、审关系
万春, 高景峰
2007(5): 124-1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设置公诉权的目的主要是对侦查权、审判权进行制约,公诉权的诸权能均具有法律监督属性,公诉权的追诉功能与审判监督功能既不对立也不可分割。审判程序中的法律监督并未限制被告人行使诉讼权利,而且这种监督权辩方实际上均对等地享有。检察机关对审判活动的监督只是同级机关之间的程序性的监督纠错权,是否确认错误和如何纠错的实体性决定权仍在法院。因此,我国并不存在“控方的诉讼地位远远高于辩方”和“在法院之上再设立一个超越审判权的监督机关”的问题。
Select
论文
行政法规不宜规定具体侵权责任
张新宝
2007(5): 133-1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行政法规中规定具体的侵权责任,超越了宪法相关法律规定的立法权限,导致司法困难、行政资源浪费、行政权力膨胀和部分当事人合法权益受损的后果,其原因主要在于某些特殊行业利用行政法规保护其不正当利益、旧的思维模式与理论误区以及立法和行政部门监督不力。需要对目前的状况进行反思,对规定具体侵权责任的行政法规进行清理,修改或废除相关的内容。
Select
论文
行政复议和解制度探讨
赵银翠
2007(5): 140-1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以行政法规的形式确立了行政复议和解制度,回应了建立多元化行政争议解决机制的实践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实践与制度供给之间的矛盾。由于该制度本身的不完善及相关的行政程序法、行政诉讼法存在相应的制度障碍,注定该制度在理论上会受到诸多质疑,在运行中会出现许多问题,但是这一制度实践也必将为行政程序法的制定与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的修改提供诸多经验。本文以构建统一的行政和解制度为出发点,在对我国现行行政法律规范进行解读的基础上,分析了行政复议和解的适法性、行政复议和解的标的、行政复议和解的成立要件以及行政复议和解的法律效力,以期引发对该制度的进一步探讨。
Select
论文
“打击核恐怖主义全球倡议”及中国加入之法理探析
余民才, 潘国平
2007(5): 147-1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打击核恐怖主义全球倡议”是一项新的旨在防止核恐怖主义和制止核材料及放射性物质扩散的国际行动计划,是美俄两国共同安全观和防止核扩散与核恐怖主义威胁的成功努力与合作及其加强和扩大这些努力与合作的产物。中国加入“全球倡议”符合国家安全利益,是负责任中国的一个具体体现,是与美俄反恐和防扩散合作的进一步深化。
Select
论文
发展中国家参与WTO诉讼:现状与公平性问题解析
穆忠和, 纪文华
2007(5): 155-1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WTO争端解决机制虽然被普遍认为有效和高效,但对发展中成员参与该机制的认识却存在不同的观点,有的认为该机制对发展中国家不公平,有的研究则相反。本文从发展中国家的界定、发展中国家参与情况定量统计、对定量统计的不同角度分析和结论差异进行了探析,认为发展中国家作为整体对于WTO争端解决机制的参与是较积极的,占据了较重要的地位,发挥了相当作用,与在全球贸易中的份额也相适应,但就发展中国家数量来说,参与广泛性还有待提高,这有助于更全面和客观审视发展中国家参与WTO争端解决问题。
作者投稿查稿
责编审稿系统
副主编审稿系统
主编审稿系统
专家审稿系统
编辑办公系统